全球約15-40% 的女性因終止妊娠等宮腔操作面臨宮腔粘連(IUA)風險,干細胞治療為這些患者帶來了新的生育希望。
干細胞治療宮腔粘連:72例研究,62.5%持續(xù)妊娠率,56.9%活產率 | 長期隨訪
近期,國內學者在《Science China Life Sciences》發(fā)表了一項開創(chuàng)性臨床試驗,結果顯示自體骨髓間充質干細胞(BM-MSCs) 治療中重度宮腔粘連(IUA)療效顯著。72例患者在治療后兩年隨訪期間,持續(xù)妊娠率達到62.5%,活產率高達56.9%,為IUA治療提供了新方向。
宮腔粘連(IUA)是女性生殖系統(tǒng)常見疾病,表現(xiàn)為閉經、盆腔疼痛、不孕、反復早期流產或胎盤異常。組織學上,IUA主要特征是子宮內膜纖維化。調查顯示,與終止妊娠相關的IUA患病率高達15%-40%,嚴重影響著女性的生育能力和生活質量。
01 宮腔粘連的治療挑戰(zhàn)
宮腔粘連(IUA)又稱Asherman綜合征,是由于子宮內膜基底層受損和感染,導致子宮內膜纖維化,進而使宮腔或宮頸管出現(xiàn)部分或完全粘連。
隨著宮腔鏡技術的廣泛應用以及子宮相關手術的日益增多,IUA的發(fā)病率不斷攀升,已成為女性繼發(fā)性不孕的第二大常見原因。
目前,宮腔鏡下粘連切除術(TCRA)是IUA的標準治療方法,但對于重度IUA患者,TCRA效果不理想,復發(fā)率高達62.5%,妊娠率僅在22.5%-33.3%之間。
即使將TCRA與激素治療、物理屏障(如透明質酸凝膠、宮內節(jié)育器)聯(lián)合使用,在逆轉子宮內膜纖維化方面的效果依舊有限。
02 研究設計與患者特征
試驗參與者篩選:共有152例中重度IUA患者符合納入標準,被隨機分到BM-MSCs組或對照組,其中5名參與者未接受分配治療方案,2名參與者未接受二次宮腔鏡檢查,5名參與者失訪,最終BM-MSCs組和對照組分別有72名受試者和68名受試者獲得主要結局(圖1)。此外,在完整分析集(FAS)中,納入了147名參與者進行分析,其中BM-MSCs組有74名參與者,對照組有73名參與者。
03 創(chuàng)新治療方法
方 法:參與者在月經第3天起每天服用雌二醇6mg,第10天采用手術分離IUA,宮腔鏡手術完成后,兩組均口服抗生素3天,陰道給予枸櫞酸西地那非100mg d?1治療5天,另外40天繼續(xù)服用雌二醇6mg d?1,最后10天添加黃體酮10mg d?1。下次月經第三天時重復上述治療。
粘連松解手術后,立即將BM-MSCs支架鋪在18F-Foley球囊導管上,然后插入子宮腔,球囊內充滿3mL無菌鹽水,使支架與子宮內膜充分接觸,24小時后,拔出導管,BM-MSCs支架留在子宮腔內。對照組僅使用18F Foley球囊導管作為子宮前壁和后壁之間的屏障,72小時后將其移除。
04 臨床療效顯著
妊娠結局改善顯著
持續(xù)妊娠率分析:2年隨訪中,BM-MSCs組持續(xù)妊娠率為62.5%(45/72),對照組為41.2%(28/68),差異有統(tǒng)計學意義(表2)。BM-MSCs組45例正在妊娠的患者中,29例是體外受精后懷孕,16例自然受孕。對照組28例正在妊娠的患者中,19例是體外受精后懷孕,9例自然受孕。
活產率分析:BM-MSCs組72名參與者中,有41名(56.9%)活產,對照組68名參與者中,有26名(38.2%)活產,BM-MSCs組活產率顯著高于對照組。
這些結果與其他研究一致。報道自體子宮內膜干細胞治療后妊娠率達60.0%,活產率53.3%。的研究顯示26名患者中10名成功懷孕,8名順利分娩。
月經和子宮內膜改善
③月經量PBAC評分分析:術后第3周期,BM-MSCs組的PBAC評分增加了20.0(IQR 13.0~29.0),對照組為13.0(IQR 7.0~19.5);術后第6周期,BM-MSCs組為17.0(IQR 10.0~26.5),對照組為9.0(IQR 5.0~16.0)。
④子宮內膜厚度(MET)變化:術后第6個周期,BM-MSCs組的最大MET為7.1,對照組為6.4。同樣,術后第6個周期,BM-MSCs組的MET平均增加量顯著高于對照組,分別為1.9(1.2-2.7)和0.9 (0.5-2.0)。
05 安全性表現(xiàn)良好
妊娠并發(fā)癥和安全結果:兩組在早產、胎兒生長受限(FGR)、前置胎盤、產后出血等方面均無統(tǒng)計學差異(表4),也未觀察到胎兒畸形。此外,雖然與對照組受試者相比BM-MSCs組活產率更高,但需要人工去除胎盤的受試者也更多。兩組新生兒安全性結果(表5)沒有明顯差異。
06 AFS評分與治療效果
⑥AFS評分分析:隨訪發(fā)現(xiàn)AFS評分為8-10分的BM-MSCs組參與者持續(xù)妊娠率(63.0%,29/46)顯著高于對照組(40.7%,22/54 ),差異有統(tǒng)計學意義;AFS評分為5-7分的參與者也發(fā)現(xiàn)了類似趨勢(圖2)。
07 干細胞治療的作用機制
- 直接分化:干細胞歸巢定植在子宮后分化為子宮內膜細胞
- 抗纖維化:通過作用于纖維化相關信號通路抑制上皮-間質轉化(EMT)過程
- 促進增殖:促進宮腔內殘存的子宮內膜干細胞增殖分化為子宮內膜細胞
- 免疫調節(jié):通過旁分泌作用分泌免疫調節(jié)因子促進子宮內膜局部血管新生
研究表明,轉化生長因子-β(TGF-β)?是EMT過程中的主要介質,在纖維化組織中表達明顯升高。干細胞可能通過調控TGF-β/Smad等信號通路抑制纖維化進程。
08 不同類型干細胞的比較
干細胞類型 | 優(yōu)勢 | 局限性 |
---|---|---|
骨髓來源MSCs | 研究深入,安全性較好 | 取材有創(chuàng),細胞產量低 |
臍帶來源MSCs | 免疫原性低,資源豐富 | 只能同種異體治療 |
經血來源MSCs | 無倫理爭議,易于獲取 | 數量有限,易污染 |
脂肪來源MSCs | 來源豐富,獲取簡單 | 研究相對較少 |
2025年的一項研究表明,人胚胎干細胞源免疫與基質調節(jié)細胞(IMRCs)在改善子宮內膜功能和生育力方面可能優(yōu)于臍帶間充質干細胞(UCMSCs)。
09 未來研究方向與挑戰(zhàn)
盡管干細胞治療IUA展現(xiàn)出良好前景,但仍面臨多項挑戰(zhàn):
機制深入研究:需要進一步明確干細胞促進子宮內膜修復的具體分子機制。研究表明,干細胞可能通過外泌體攜帶的miRNA(如miR-27b-3p、miR-145-5p和miR-16-5p等)調控TGF-β/Smad等信號通路。
最佳治療策略:需要探索最佳細胞類型、劑量和遞送方式。研究表明,生物材料支架(如透明質酸、膠原蛋白、溫敏性水凝膠)可負載MSCs構建原位遞送系統(tǒng),延長MSCs存留時間,提高治療效果。
標準化生產:需要建立干細胞標準化生產流程和質量控制體系,確保治療的安全性和有效性。
長期安全性評估:需要進行長期隨訪研究,評估干細胞治療的長期安全性和有效性。
總 結:上述結果表明,將BM-MSCs支架移植到中重度IUA患者宮腔內,能顯著提高受試者的持續(xù)妊娠率和活產率,尤其是AFS評分8-10的患者,移植期間未發(fā)生相關嚴重不良事件。未來需要進一步研究來評估BM-MSCs移植是否存在時間依賴性現(xiàn)象以及評估更多次BM-MSCs支架治療的益處。
參考資料:
Hui Zhu1?, Taishun Li2?, Peizhen Xu3?, Lijun Ding1, Xianghong Zhu1, Bin Wang4, Xiaoqiu Tang1, Juan Li5, Pengfeng Zhu3,Huiyan Wang1, Chenyan Dai1, Haixiang Sun1*, Jianwu Dai6* & Yali Hu.Effect of autologous bone marrow stem cells-scaffold transplantation on the ongoing pregnancy rate in intrauterine adhesion women: a randomized, controlled trial.Doi:10.1007/s11427-023-2403-7.
免責說明:本文僅用于傳播科普知識,分享行業(yè)觀點,不構成任何臨床診斷建議!杭吉干細胞所發(fā)布的信息不能替代醫(yī)生或藥劑師的專業(yè)建議。如有版權等疑問,請隨時聯(lián)系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