慢性缺血性皮質下中風(Chronic Ischemic Subcortical Stroke, ISS)是一種由長期腦供血不足導致的神經退行性疾病,患者常伴隨不可逆的運動功能障礙、認知衰退及生活質量下降。盡管傳統(tǒng)治療手段(如溶栓、康復訓練)在急性期有一定效果,但對慢性期神經修復的局限性顯著,亟需探索突破性療法。
全球首例胚胎神經干細胞治療缺血性中風人體試驗成功:患者運動功能顯著恢復
近年來,干細胞技術憑借其再生與修復潛力成為研究熱點,其中神經干細胞(Neural Stem Cells, NSCs)因直接分化為神經元和膠質細胞的能力,被視為重建受損神經網絡的理想候選方法。
背景與現狀
全球范圍內,中風是第二大死亡原因,慢性ISS患者因神經元不可逆損傷面臨終身殘疾風險。除了迷走神經刺激,目前尚無任何療法可恢復慢性中風患者的功能。之前幾項間充質干細胞(MSCs)等療法已在臨床試驗中展現出安全性及功能改善潛力,但尚未進一步發(fā)展。
研究意義與目標
近日,美國加州再生醫(yī)學研究所(CIRM)進行了一項運用NR1(一種特定神經干細胞系)的臨床研究聚焦慢性ISS患者的安全性與耐受性的臨床研究[1],旨在填補神經干細胞在慢性期治療中的證據空白。前期試驗提示,干細胞旁分泌效應(如釋放神經營養(yǎng)因子)可能通過抗炎、抗氧化及血腦屏障保護間接促進修復,而NR1的直接神經分化特性或能更精準靶向病灶。
本研究首次利用胚胎源性神經干細胞 (NR1) 進行腦內移植治療慢性缺血性中風的1/2a期人體研究 (NCT04631406),旨在在12個月內評估 NR1腦內移植對慢性中風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為后續(xù)療效驗證奠定基礎,同時回應學界對NSCs臨床可行性的核心關切。
方法:納入標準18-75歲;缺血性皮層下MCA中風后6-60個月;mRS。 受試者接受神經干細胞移植,劑量分別為250萬(2.5M)、500萬(5M)、1000萬(10M)或2000萬(20M)個細胞。
詳細描述:評估在受傷后某一時間點向患有或不患有皮質中風的慢性 ISS患者腦內注射劑量遞增的NR1的安全性和耐受性。
納入標準:
- 年齡18-75歲
- 中風后6至60個月內有大腦中動脈和/或豆紋動脈缺血性皮質下卒中病史
- 受試者理解并提供書面知情同意的能力
- 愿意在移植前2天和移植后2個月服用他克莫司 (Prograf)
排除標準:
- 經MRI測量,中風病灶小于1立方厘米或大于100立方厘米
- 指標性中風是1歲以下的腔隙性梗塞
- 任何重大神經系統(tǒng)疾病的病史或存在情況
- 除基底細胞癌或鱗狀細胞皮膚癌之外的其他活動性癌癥病史
- 癲癇病史
- 懷孕或哺乳
主要結局指標:
- 安全性:0-12個月內不良事件發(fā)生率;
- 有效性:12個月時總Fugl-Meyer運動功能評分(FMMS,滿分100)較基線的變化(改善≥10分視為“具有臨床意義”)。
次要結局指標:
- 上肢FMMS(UE FMMS)、下肢FMMS(LE FMMS);
- 步速測試(Gait Speed test);
- 巴氏指數(Barthel Index, BI);
- 美國國立衛(wèi)生研究院卒中量表(NIHSS);
- 影像學評估:磁共振液體衰減反轉恢復(MR FLAIR)、靜息態(tài)功能磁共振(Resting State fMRI)、[18F]氟代脫氧葡萄糖正電子發(fā)射斷層掃描([18F]FDG PET)。
NR1神經干細胞治療缺血性中風的臨床結果
結果:18例患者接受移植治療。不良事件包括頭痛、基線表達性失語癥加重及無癥狀性慢性硬膜下積液,均自行緩解。
在隨訪≥3個月的17例患者中,所有患者總Fugl-Meyer運動功能評分(FMMS)均有所改善,其中11例(64.7%)達到總FMMS“具有臨床意義”的恢復標準(改善≥10分)。
12個月時功能改善:
- 總FMMS:平均提升12.1±1.8分(p=0.00002);
- 上肢FMMS(UE FMMS):平均提升7.4±1.6分(p=0.00057);
- 下肢FMMS(LE FMMS):平均提升4.7±0.5分(p=0.0000009);
- 巴氏指數(BI):平均提升7.7±2.5分;
- 美國國立衛(wèi)生研究院卒中量表(NIHSS):評分改善1.77±0.47分;
- 步速:顯著提升。
影像學發(fā)現:
- MR FLAIR信號變化:14/18例患者在第7天出現運動前區(qū)皮層短暫性FLAIR高信號,2個月后完全消退,且該信號變化與持續(xù)神經功能恢復高度相關(r=0.89, p<0.001);
- 靜息態(tài)功能磁共振(fMRI):患側及對側感覺運動網絡腦功能連接性增強;
- [18F]FDG PET代謝活性:患側運動皮層及對側小腦代謝活動顯著增加。
NR1神經干細胞治療缺血性中風的機制
NR1神經干細胞的擬議治療作用機制是分泌一些因子,增強中風后大腦自身的自愈能力,包括產生新血管來替代那些無法修復的損傷,并調節(jié)免疫系統(tǒng)。
結論:慢性中風患者接受NR1細胞內移植似乎安全且耐受性良好。結果表明,大多數患者在移植后1個月開始運動功能改善,并在移植后12個月達到具有臨床意義的恢復。UE FMMS改善效果優(yōu)于迷走神經刺激效果。
參考資料:
[1]:https://www.ahajournals.org/doi/10.1161/str.56.suppl_1.26
免責說明:本文僅用于傳播科普知識,分享行業(yè)觀點,不構成任何臨床診斷建議!杭吉干細胞所發(fā)布的信息不能替代醫(yī)生或藥劑師的專業(yè)建議。如有版權等疑問,請隨時聯系我。